今天是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
今天是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
发布时间:2025/03/14 | 阅读次数:20 | 专栏:信用风险提示
近年来,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,购物卡因其便捷性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诈骗分子也盯上了这一载体,衍生出以“购买购物卡并发送卡号密码”为核心的新型电信诈骗手段,令人防不胜防。如何识破诡计、见招拆招,今天讲的内容非常重要。
一、真实警情
1、2月19日,扬州的赵某下载某约炮软件,“客服”提出“车费、酒店、保密”等认证需求,后根据对方要求分别转账13次,最后对方又让其购买1000元面值的超市购物卡6张,并提供卡背后的验证码和卡密,后发现被骗。
2、2月15日,丹阳的孙某下载“桃色播放器”APP,注册后按对方要求操作刷单,先后进行银行卡转账、购买购物卡发送卡号卡密、送现金到指定地方,后发现被骗。
3、2月15日,无锡的张某注册某软件,根据对方要求刷单做任务,后被对方以账户异常、需转账激活等理由,要求购买50张超市购物卡并提供卡密,其按要求操作后发现被骗。
二、诈骗手法解析
1、第一步:接触受害人
诈骗分子通过抖音、QQ、电子小说等平台广撒网,以约炮、刷单返利等吸引受害人关注,待受害人下载、注册约炮或刷单软件后通过话术试探受害人,摸清受害人心理想法。
2、第二步:获取受害人信任
诈骗分子在获取受害人信任后指导其进行刷单操作,通常前期会给受害人返利等甜头尝尝,放长线钓大鱼。
3、第三步:实施收网
待受害人上头后,诈骗分子便以修补信用分、操作失误导致账户被封等借口,要求受害人转账、购买购物卡发送卡号卡密、送现金到指定地方。诈骗分子在获得购物卡卡号和密码后,迅速通过第三方平台将卡内余额低价转卖套现,资金流向难以追溯。
三、为何购物卡成为诈骗“帮凶”?
1、匿名性与流通性
购物卡无需实名购买,且可通过二手平台快速折价变现,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便利。
2、技术门槛低
仅需卡号密码即可盗刷,无需物理卡片或复杂验证,诈骗成本极低。
3、公众认知误区
部分人误以为购物卡属于“预付卡”,安全性高于直接转账,放松警惕。
四、警方提醒
1、针对个人
(1)谨防花样刷单。无论对方巧立何种名目,牢记“刷单就是诈骗”, 不可轻信“高额佣金”“兼职刷单”“月入过万”等说辞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
(2)不泄露卡密信息,警惕异常渠道。购物卡密码等同于现金,任何索要卡密的行为均为诈骗。同时要在正规平台购买购物卡,拒绝对方指定的非官方购买链接。
(3)保留证据。若不幸遭遇此类诈骗,要保存好聊天记录、通话录音、转账记录等证据,并及时报案,主动向警方提供线索。
2、针对购物卡发卡企业
(1)异常提醒。在面对群众购物大额、多张购物卡时,应询问核实相关情况,提醒客户谨防诈骗,如发现可疑情况,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。
(2)技术升级。要增设购物卡“24小时延迟生效”功能,为受害人争取冻结时间。
(3)风险提示。要在购物卡显著位置标注“勿向他人透露卡密”等警示语。
3、针对电商与二手平台
(1)加强审核。对频繁交易购物卡的账号进行实名验证和交易限额。
(2)数据监测。利用AI识别异常交易模式(如短时间多卡折价转卖)。
文章搜索